当今中国,大多数的企业都是合资或独资企业。于是,在企业界便形成了有趣的多国并立的局面,一进入某地的开发区,你就能欣赏到多国国旗四处飘扬。相应的,各企业采用的管理方法也大相径庭。目前看来,占主要趋势的有:欧美企业,韩资企业,日资企业,台资企业等。这些企业在对生产和人员的管理上有着许多异同点。而这些异同均围绕一个主要问题,那就是:是生产领导一切?还是质量领导一切?
50年前,有一名美国人名叫爱德华·戴明,人们曾称他为“统计学大师”、“质量管理之父”、“日本经济的救世主”、“美国复兴的导师”、“工业革命先驱”……神一般的光环笼罩在他的头上。
他是一名大学的统计学教授,兼管理咨询专家。二战结束,他一直都在向美国呼喊:劣质高成本产品肯定要在全球化激烈竞争中遭受灭顶之灾,唯有持续改善质量,持续降低成本才是生存之道,因此企业观念和管理机制必须转变到“全面质量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才使能企业有持续改善能力和持续竞争力……
可惜,随着二战的胜利,美国人对他的话充耳不闻。相反,日本人却发现了他,在这30年里,经常打电话请教他,拜访他,在他不是太衰老之前,每年请他到日本,仔细倾听他说的每一句话,并用于实践。使日本企业迅速崛起,被称为“日本企业之神”。
众所周知,日本产品在40年代时质量低劣,但50年代后,日本确立了质量兴国和教育立国的战略方针。先是从美国请来戴明博士等质量管理专家讲学,向美国虚心学习统计质量控制理论和技术,并造就了石川馨等一批优秀的质量人才,又把质量培训与教育贯穿于质量管理始终。 到60年代,日本创造性地发展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先后提出了“品质圈QCC”、“TQM” 等新理论和新方法,还培养了一大批各种层次的质量人才。人的质量的决定了产品质量也决定了国家的经济。不到半个世纪,日本的汽车、钢铁、电子 、家电、照相机等一大批产品质量超过美欧国家,位居世界前列,“日本制造”已成为优质产品的代名词,日本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时至今日,日本企业始终贯穿“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在日资企业里,是质量在领导一切!与之相对应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欧美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1980年6月24日,美国广播公司向全国播出电视纪录片——《日本行,我们为什么不能?》人们认识到了“全面质量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在企业中向日企学习,重新去认识戴明,重新去发展质量管理。所以你现在在大多数的企业里,看到的都是“质量领导一切”。
但真的是这样吗?
你可以在往下看之前闭目思考一下,在你的企业中,是生产领导一切?还是质量领导一切?或者,老板提倡质量领导一切,而真实的情况却是生产在做主!
其实在许多企业中仍然存在一个偏见,那就是由生产来领导一切。如果你曾经在这样的公司工作过,你可能就会有更深的认识。在企业里的生产部和质量部工作,你在企业中的待遇和地位是不一样的。生产部的薪水要高,说话有份量!因为老板每个月盯着的是产量,生产情况决定着企业的生存。而质量部的职员呢?产品质量好,投诉少,那是生产部的功劳!产品质量出现了问题,客户投诉增多,你质量部是怎么检验的?为什么把不合格的产品放行了?曾经有人开玩笑说质量经理是企业里变动率最高的,当然这话有些夸张,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质量部在企业的尴尬情况。那么,这样的情况正常吗?应该这样吗?
你如果对质量管理的发展了解较多的话,你会发现现代的质量管理思想是主张全面质量管理,表现在企业的各部门功能设置上应该是生产部门和检验部门合二为一,不再单独设立成品检验部门。真正把质量管理思想浸透到生产中,那么这样就不会出现上述的尴尬情况了。当然这需要企业的质量管理理念的更高提升,员工素质的更进一步提高。实际上现在已经有许多企业在这样做了,即便存在的问题很多,但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大的进步。
也许,多年以后,就不会再有“是生产领导一切还是质量领导一切?“这样的问题了。